煌煌函谷关
说到关,总给人一种雄浑、苍凉、凝重、遥远的感觉。
在天地之间,关是寂寞的。静静的阳光,静静的风,静静的身影,静静的不起波澜的岁月。与这刻骨铭心的寂寞相比,那一幅幅瑰奇的画面,一个个生动的比拟,一声声惊喜的赞叹,都是那样肤浅,那样微不足道。
关是古老的,它包藏的东西实在太多了,对它仿佛只能沉默无言,才能表达无限的感慨。
对于关,我的心中有一种近乎神圣近乎崇拜的温馨。每想到它,便泛起一股思古之幽情,产生一种悲壮感和使命感。
这种关的爱恋和情结,或许在我很小的时候就滋生了。我的家乡繁峙就处在关口之中,东有平型关,西有宁武关,南有天井关,北有雁门关。我是伴随着关的故事和传说长大,并走出深关的。
读书往往要读注释,才能读得懂,读关也需要注释。巍巍雄关,蕴藏着多少惊心动魄的故事!那战马的萧萧悲鸣,那戍楼刁斗与四起的边声,那浊酒万里的乡愁与寂寞的砧声,那醉卧沙场的悲凉与生者的哀泣,那旗开得胜、马到成功的欢喜……都融进了雄关这部无与伦比的史书。
从书中,我知道了“两京锁钥无双地,万里长城第一关”的山海关。这座公元583年隋文帝时所筑的关口,一直是防御契丹、蒙古贵女真族的边郡重镇。她西依崇山、东临大海,距山和海仅有几里。古时,山海关前是辽西走廊的卤瘠之地,关后是冀东平原的千里沃野。占据此关,就扼住了连接东北和华北的咽喉,说她是“天下第一关”,绝非虚誉。
从书中,我知道了“咽喉九州,阈阃中夏”的虎牢关。这里相传曾为周穆王豢养猛虎之地,公元前571年,晋成公在此筑大虎牢城,由此后称虎牢关、成皋关。从春秋到宋,虎牢关上演了一幕又一幕波澜壮阔的武剧。淮安王刘安谋反时声称:“今我绝成皋之口,据三川之险,招山东之兵举事,一定能成功。”可怜刘安不知人心之向背,虽扼雄关终败北。
从书中,我知道了“蜀境之巨防”的剑门关。剑门关在今四川剑阁县东北三十公里处,因大剑山、小剑山峰峦连绵,削壁中断,两崖对峙,下有隘路如门,故名。这里地势雄伟险要,向为古代戍守之地。据史料记载,历史上在剑门关发生的大小故事共五十多次,绕道破关的有两次,从正面破关的一次,其余均望关兴叹,佯佯而归。
我还知道居庸关的别名有军都关、蓟门关、铁门关、纳款关、西关……紫荆关的别名有五原关、金坡关……天井关的别名有太行关、雄定关、平阳关……蒲津关的别名有临晋关、大庆关……我还知道陕西的潼关、武关、散关、萧关合称为关中四关,山西的雁门关、偏关、宁武关合称雁北三关,河南和湖北交界的平靖关、九里关、武胜关合称为义阳三关。
爱屋及乌,爱关及诗,很多绝句都忘了,但“居庸天险列峰连,万里金汤固九边”、“平临星斗三千丈,下瞰燕云十六州”、“峭仞奔霆会益门,乱峰中袅一丝行,更登大散关头望,无数群山此处迎”、“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则常记于心。李白写诗形容“剑阁门高五千丈,石为楼阁九天开”。杜甫则赋词“剑门天下壮”。爱国主义诗人陆游的《书愤》说:“早岁哪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唐代诗人高适则在《雁歌行》中写出了“枞金伐鼓下榆关,旌旗逶迤碣石间”的动人场面。边塞诗写的最好的我认为是王昌龄,在《从军行》中写道“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斩楼兰终不还”。至于“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则千古传诵,可说是爱国主义诗词的经典之作。
书看多了,诗读多了,渐渐悟出关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地位和分量。关,是民族脊梁,是不屈民族精神的象征;关,是历史的见证,是朝代更迭、历史演变的证人;关,是祖国的门户,从山海关到嘉峪关,都曾维护过民族的安定;关又是诗的源泉,“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对于关的思索,总把我的思想推向高远,又把感情思维拉近眼前。关之所以值得珍惜,也许正在于它铸造着昨天又预示着明天,在于它不断地告别过去而又不遗忘历史。一切都在变化中升降沉浮,然而关的魂魄是不会离散的,它那独特的号召力和凝聚力,永远在宇宙的长风和历史的沧桑中。
带着千百个为什么,我来到了函谷关。
函谷关位于河南灵宝市城北十五公里的王垛村。据乾隆十二年《灵宝县志·沿革志》载:“灵宝在夏商为豫州地,周为畿内,置函谷关……”王昌龄讴歌“秦时明月汉时关”,而函谷关则是“夏商明月周时关”,比其他关的岁数长出许多,可算得上关口的龙头老大。
函谷关城由东、西、南三道城墙组成。其中东城是三道城墙的主城口。远远望去,城墙自南向北一字排开。建于陡峭的两壁之间,高约十几米,正中留有两个门洞,洞上石碣刻着“函谷关”三字,门洞上矗立着三层砖木结构的悬山四阿式城楼,巍峨挺拔,气势非凡。
《辞海》中说,函谷关“因在谷中,深险如函而得名,东自崤山,西至潼津,通名函谷,号称天险”。我顺着关的四方转了一圈,又登上城门,确实名不虚传,函谷关地势险要,区域交通位置优越,东临弘农涧河,河宽流急;南依秦岭,巍峨挺拔;西靠衡岭,绵延逶迤;北濒黄河,惊浪滔天。关前沟谷道路狭窄,很多地段单车亦难以通行。古人说函谷之路“车不能方轨,马不能并鞍”,实地一看才知并无半点夸张。我们的车也知难而返,重回城楼。登高四望,遥想上古,不由发出“天开函谷壮关中,万古惊尘向北空”,“双峰高耸大河旁,自古函谷一战场”的感慨。
最早的战事大概是在商朝,公元前1029年,武王讨纣,经桃林塞也就是函谷关时,因纣王无道,失却天下,守塞司险为武王替天行道之举所感动,献塞资助。于是武王率军出函谷关会诸侯于“孟津大会”。两年之后,天下归周,武王又在这里解散军队,遣散战马,刀枪入库。向天下表示太平,不再动兵。城楼南侧的“剑库遗址”,就是当年放刀枪剑矢的仓库。然而,在阶级社会里,化剑为犁只是一相情愿而已。到了春秋,函谷关就又烽火连天了。
公元前655年,晋献公派人到虞国,送上一匹千里马和一对名贵的玉璧,说:“虢国老侵犯我们,我们打算跟他们打一仗,贵国能不能借一条道给我们走你呢?”虞公一边玩着玉璧,一边抚摸着千里马,连声说“可以,可以!”大夫宫之奇拦住说:“不行,不行!虢国跟咱们贴得那么近,好象嘴唇和牙齿一样,俗话说‘唇亡齿寒‘,万一虢国给人家灭了,虞国也保不住。”虞公说:“人家晋国送来这么好的东西虢国跟咱们交好,难道咱们连一条道也不准人家走吗?”晋献公派大将里克带领大军经过虞国灭了虢国,回来一顺手把虞国也灭了,将千里马和玉璧又取了回去。那位爱占小便宜的虞公也当了俘虏。而虞国和虢国就在函谷关附近。
到了战国,函谷关更成为关东各国合纵抗秦的重要战场。公元前318年,魏相公孙衍推楚怀王为纵约长,联合关东五国,发起历史上第一次合纵攻秦之战,联军打到函谷关前,被严阵以待的秦军打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大败而返。第二年,五国再一次向秦国进攻,韩国和超国还借了匈奴的兵马,没想到这一次败得更惨,合纵国在函谷关前被秦军杀死八万二千人。秦国的势力得到进一步发展。面对强秦咄咄逼人的东进,六国再一次联合起来,先后在函谷关进行了六次战役,企图打开西进的大门。但没有一次破关。公元前241年,即秦始皇6年,楚联合赵国、魏国、韩国、卫国合纵攻打秦国,秦依函谷天险,开关迎敌,结果,五国军队大败而归,从此合纵彻底失败。由此奠定了秦统一天下的基础。
秦始皇想不到的是,时光过去30多年,在他死后仅仅两年,函谷关又上演了一场灭秦的大战。公元前206年,陈胜、吴广“斩木为兵,揭杆为旗”,在大泽乡起义,在河南陈县建立了张哲政权,陈胜手下的大将周文奉命率十万兵马杀抵函谷关,由于秦二世昏庸无能,在周文的攻击下,这座曾六次抵御过六国攻击的雄关竟被攻破,起义军进至咸阳附近。韩非在《六国论》中说“灭六国者不在秦,而在六国”,,由此推论,灭秦者也正是秦自身。《容斋随笔》中提出要警惕“无难生非”,真正英明的君王并不害怕困难多,而是“畏无难”,因为一旦没有了困难,就容易高枕无忧,如此250年拉锯战,才打出了一个统一天下的大秦,只可惜秦二世睡得太塌实了,玩得太痛快了,只用了两年多时间,就将先祖数百年奋斗的成果毁于一旦,连祖坟都被掘,阿旁宫也付之一炬。站在函谷关城楼之上,回顾历史,真让人感触万分。
函谷关也留下了刘邦、项羽的足迹。公元前207年,刘邦率部西进灭秦,刘邦深知函谷关天险难以突破,于是避开函谷,出车于辕关,绕道商洛,由武关攻入关中灭秦,转而派兵扼守函谷关以拒项羽,项羽大怒,命黥布强行攻关,破关后,进军新丰,由此演出了著名的“鸿门宴”。
唐朝时,安禄山发动叛乱,多次从函谷关进攻潼关,被唐军统帅哥舒翰击退,但唐玄宗听信杨国忠谗言,迫使哥舒翰放弃守关拒敌计划,率兵出战,结果大败,20万人仅有8000人脱逃,以至潼关、长安相继失守,杜甫在《潼关吏》中对这段历史悲剧发出慨叹“哀哉桃林哉,百万化为鱼”。
函谷关是李自成从失败走向胜利的重要见证。商洛整军后,李自成率部二出函谷,与明军激战于函谷关前的弘农河沿线,明军悍将左良玉不得已败退陕西,农民起义军由此名声大振。
近代史上,函谷关仍然有着重要的地位和辉煌,辛亥革命时,张全方在陕西起义,率大军出陕西,与清军赵倜部血战于函谷关,最终击退清军,进入中原,促进了清王朝的灭亡。特别值得一书的是,1944年5月,日本侵略者8万余人大举西犯,中国军队以函谷关周围有利地形为依托,与日军展开激战,毖伤敌联队长以下2000余人,给日本侵略者以沉重打击。
列宁说过这样的话:“战争虽然会引起种种灾祸和苦难,但它也会带来相当大的好处。它无情地暴露、揭穿和破坏人类制度中许多腐朽、衰颓和垂死的东西。”函谷关大大小小的战争,同发生在华夏大地上许许多多的战争一起,推动着中国历史车轮的转动,而我们的先人们,则伴随着这历史的辙印痛苦地扭曲着前进。读一读函谷关的战争史,你或许就会知道我们所属于的这个民族的性格,无论是自豪还是悲哀,我们都是属于它的,别无选择。
上下五千年,纵横十万里,数数看,有多少事在函谷关浓缩,有多少事在函谷关聚焦,函谷关的每一块土地都覆盖着历史,每一条山谷都回荡着呐喊。不知道这山山岭岭之中埋藏着多少忠骨和冤魂,他们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为一轮太阳的出升,进行了永恒的祭奠。
雄关拥有的不仅是金戈铁马、刀光剑影,还有很多名人轶事。
“灵宝有谎鸡,经常半夜啼。”这是在函谷关的游客过夜后常爱唠叨的一句话。随着导游的指引,我们顺着台阶缓缓而上,登上了著名的鸡鸣台。
鸡鸣台建在关楼西南、太初宫正西的一土阜上,是函谷关游览区的一个制高点。1987年,市文管会根据史书记载,经过文物钻探,考证遗址在此地,于是修复成一凉亭式建筑,亭子顶部彩绘有一组“孟尝君鸡鸣狗盗过函关”的连环画。
相传战国时期,有著名的“四君子”,即齐之尝君,楚之春申,赵之平原,魏之信陵。秦昭襄王仰慕孟尝君的才华,派兄弟泾阳君到齐国为人质,以换取孟尝君到秦。齐缗王同意孟尝君去秦国,却又大度地将泾阳君放了回去。在这期间,孟尝君受齐缗王的嘱托,常常设宴款待泾阳君,两人的友情日益加深。
不久,孟尝君带了门客、仆从一千多人,车辆一百多辆,向咸阳进发,秦昭襄王听说孟尝君来了,亲自走下殿阶,握住孟尝君的手,说了好多相见恨晚的客气话。孟尝君献过齐缗王的礼物,然后奉上自己的礼品。那是一件白狐裘,毛长两寸,白如霜雪,通体没有半点儿杂色。这白狐裘是件稀世珍宝,天下无双。秦王得到这件宝物,心里非常高兴,自己回到宫内,把白狐裘穿在身上,向他所宠爱的燕姬夸耀,十分得意。燕姬却不以为然地说:“一件狐裘,有什么稀奇!”秦王笑笑说:“你妇人家哪里懂得!非千年狐狸,毛色不白。这裘是专取白狐狸腋下一片细毛,缀成白裘。所以是稀世珍品,无价之宝!齐是山东大国,独有这种珍品。”这时是初秋,天气还暖和,秦王把白狐裘脱下来,嘱托主藏吏小心收藏好,待隆冬再穿。
秦王择了个好日子,准备拜孟尝君做丞相。右丞相樗里子怕孟尝君分他的权力,暗嘱心腹公孙shi去向秦王进言说:“孟尝君是齐国的贵族,要是拜相,他会利用职权和那一群门客为齐国打算,那秦国可太危险了!”秦王把公孙shi的话告诉樗里子,樗里子回答说:“是啊,我也是这样担心呢。”于是秦王心里动摇起来,沉吟道:“那怎么办呢?只有打发他回去了。”樗里子说:“他已来了一个多月了,通过一千多人的门客,了解了不少秦国的内情,如果放了他,终究是秦国的后患,不如干脆……”樗里子用手势比划出杀头状。秦王想想也对,忙传令把孟尝君先软禁起来,然后再想一个稳妥的办法杀掉,使秦国不至于落个害贤之名。
秦王和樗里子密谈的时候,泾阳君也在,他没有办法说服秦王改变主意,但却乘夜秘密向孟尝君通报了消息,孟尝君大惊失色,忙问有无解脱的办法。泾阳君说:“据我看来杀你的事,大王还在踌躇未决。宫中有位燕姬最得秦王的宠幸。你若有什么宝物,让我送给她。只要她肯在大王面前说好话,就有希望放你回国,免遭杀身之祸。”孟尝君从行囊中取出两对名贵的白璧,托泾阳君赶快献给燕姬。
泾阳君把白璧献给燕姬,燕姬想起那天秦王穿着白狐裘跷指炫耀好不神气的样子,就略略瞥了一眼,娇嗔地说:“其实我最喜欢白狐裘。听说这是齐国的特产,假如孟尝君能送给我一件,我一定给他在大王面前求情。这白璧嘛,我不要,你还是拿回去吧。”
泾阳君回来告诉孟尝君,孟尝君皱着眉头说:“白狐裘齐国只有那一件,已经献给秦王了,哪里还有第二件?”正当大家面面相觑,想不出办法的时候,只见坐在末座的一个门客站起来说:“我有办法!”孟尝君急忙问他:“你有什么办法?”门客说:“大人不必着急,秦既不仁,咱也不义,我今晚想办法给您偷出来就是了。”
晚上,这位门客披了张狗皮,从下水道爬进秦宫,找到了库藏的房子。他正要动手弄开库门的时候,管库房的人听见了动静,站起身走过去查看,门客机敏地装起狗叫来。看守人以为是守夜的狗过来了,一点儿也不疑心,打了个哈欠,伸了一下腰,又回到原处,躺在墙角,呼呼地睡觉。门客进入库房,开了锁,揭开箱子,拿出那件白狐裘,重新锁了箱子,关上库门,又从水道里钻了出来。孟尝君从门客手里接过白狐裘,问明经过,不胜欣赏。对这位门客着实夸奖了一番,同时忙请泾阳君,托他把狐裘送去,泾阳君把白狐裘献给燕姬说:“这一件是孟尝君留下自己用的,现在他愿拿来赠送贵人。”燕姬接过白狐裘,爱不释手,赞不绝口。
这天,秦王夜宴,燕姬乘机吹开了枕边风:“大王请了孟尝君来,不拜相重用也罢,听说还要借故杀死他。如果杀害了孟尝君,且不说齐国未必甘休,更要紧的是,大王就有杀戮贤人之名,天下贤士谁还敢到秦国来呢?”秦王听燕姬说地有理,便决定不杀孟尝君,让他回到齐国去。
孟尝君接到过关文书,立即传齐门客,也不向秦王告辞,就急急上车,出了咸阳城。行到半路,孟尝君怕秦王反悔,派人来追赶,又怕关口上刁难,想篡改过关文书,随行门客中正好有个能伪造文件的人,就把过关文书上孟尝君的名字改换。孟尝君也扮作一个商人摸样,一行人匆匆赶到函谷关,正值半夜时分。按秦国的规矩:关门日落即闭,鸡叫方开。孟尝君见这里离开关时间还早,怕有人追上来,急得犹如热锅上的蚂蚁。忽然有个门客跑向一个小山丘,捏着鼻子学起鸡叫来,其声音真切响亮,引得关内外的雄鸡都叫起来。关吏听到鸡叫三遍,想是天快亮了,忙爬起来,揉了揉眼睛,开了城门,孟尝君的门客递上过关文书,关吏验过以后,就放孟尝君一行出关去了。
孟尝君喜出望外,出了关,心才安定下来,夸奖那两位下客(末等的门客)道:“我今日能虎口逃生,多亏你们二位会装狗叫鸡鸣啊!”众宾客自亏无功,从此再不敢像以前那样鄙视这两位下座之客了。
樗里子听说秦王把孟尝君放走了,忙上朝奏道:“大王即使不杀孟尝君,至少也得扣留他。怎好放他回去呢?”秦王果然后悔,立即派出一队武士,骑着快马,去追赶孟尝君。这队人马追到函谷关,天还没亮,见关门已开,领队的问关吏:“孟尝君过去了没有?”关吏说:“没有,只过去一批商人。”领队的叫关吏拿来过关文书来验看,文书上并没有“田文”的姓名,以为孟尝君走错了路,还没有走到这里,就坐在关口耐心等候,谁知太阳已升得老高,还不见孟尝君一行人到来,不禁有些怀疑。领队的便告诉关吏,说孟尝君是怎样的容貌、身材,带着多少人马。关吏听了,惊叹道:“这样说来,他们已早出关去了!”领队的问:“还能不能追上?”关吏说:“那伙人行走如飞,现在恐怕已在百里之外了,哪还能追得上呢?”
领队的只得回去报告秦王,秦王听报,惊叹道:“孟尝君果然厉害!”不久,天下大雪,秦王要穿白狐裘,怎么也找不着,不料却见穿在燕姬身上,究其根由,才知道被孟尝君的门客盗出。他不禁长叹了一口气说:“孟尝君足智多谋,礼贤下士,门下鸡鸣狗盗之辈俱全,这就怪不得他名闻天下了。”
函谷关还有其他关不能相比的神奇之处。
通往函谷关的路上,许多大门上都写着“紫气东来”,函谷关更是将这四个字和“道家之源”刻在山门上。这缘自一个古老而美丽的故事。
相传在周时的一个早晨,函谷关关令尹喜在门前的一个土台上往东远眺,望见对面塬岸上霞光万道,一轮红日喷薄欲出。红光前有一团紫气缭绕,越来越浓,弥漫了山川,弥漫了城楼,弥漫了树林,弥漫了房屋,以至层峦叠嶂间,云蒸霞蔚处,景色显得十分美丽壮观。尹喜见此奇景,欣喜若狂,大呼:“紫气东来,必有异人通过!”忙下土台,告诉夫人王氏准备菜肴,又告诉吏卒清扫街道,收拾庭院,自己提前来到函谷关前毕恭毕敬地静侯圣驾。不一会儿,老子倒奇青牛过关,尹喜一眼认定是异人无疑,连忙下拜。把老子迎进家中,洗漱完毕,共进早餐。二人边吃边叙,谈得十分投机,这不是主观妄猜,因为如果不是十分投缘的话,老子就不会在这一住几个月,更不会潜心写出彪炳后世的不朽之作《道德经》。一部《道德经》,使老子成了道家的开山之祖,被列为古代圣人之一,他的地位崇高,连唐太宗李世民都以是他的后代为荣。
这里,有必要将历史上真实的老子介绍一下。据司马迁《史记》记载,老子是春秋末期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厉乡曲仁里人。姓李,名耳,字伯阳,号老聃。什么叫“聃”,许慎《说文》解释为“耳曼也”,曼又有长义,那么,聃即是指耳朵长大的意思,所以后人相传“老子耳长七寸”,实为异人,为老子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李耳的父亲叫李乾,在周朝做官,官职虽然很小,但可给少年李耳以读书的机会。后来,李耳随父亲去了东都洛阳,成年后在周室当了一名“征藏史”或叫“守藏史”,是管理朝中典籍的官员,用现在的话说是中央档案馆馆长。又因天子每会群臣议事让他记录,由于官职小没有座位,朝廷让他依柱而记,所以人们又称他为“柱下史”。
李耳在做“征藏史”期间,有机会广读周朝和诸侯国典籍,造诣很深,成了当时很有名气的知识渊博的人。但老子一生著述却不多,而流传下来的就更少了,主要著述就是在函谷关写下的《道德经》。这部书,内容所涉,大到无限,小到细微,广度极大,深度极深,简而言之,就是讲道说经,加上开头第一句里有个“道”字,中间,三十八章第一句有个“德”字,而且这一章里有十个“德”字,人们就给此书起名叫做《道德经》。
这《道德经》,流传极广,影响极大,后人为之作注者成百上千,有天子皇帝级的,如唐玄宗;有宰相大臣级的,如魏徽、王安石、司马光;有著名文人级的,如苏辙、王夫之、马叙伦。不仅在国内有众多的读者、研究者,在国际上也曾兴起一股“老子热”。据说,已被译成20多种语言文字流传于国外。在黑格尔的心目中,中国古代只有一个哲学家,那就是老子。尼采也曾把《道德经》比作“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现代西方著名哲学家、存在主义大师海德歇尔目空一切,想推翻一切哲学结论,他苦苦探索了几十年,最后从老子那里找到了自然无为的“道”,他亲译《老子》,并将“道”直译为Tao——一个反映世界本源的词。美国前总统里根在其1987年的国情咨文中引用了老子“治大国若烹小鲜”的名言,而著名的华裔学者、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博士则说老子的“道”同现代物理学上的“测不准定律”很相似……仅举几例就可以看出《道德经》的价值和影响。现今,哪篇文章不是洋洋万言,哪一本书不要十万八万字,而《道德经》以5000字总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真谛,确是我国历史文库中一块难得的瑰宝,也是世界哲学史上一枝珍贵的奇葩。
我曾看过《道德经》,也为这充满人生哲理的五千言所吸引。但要说对这部经典著作的研究和认识,还如同函谷关外的人看关内一样,差着一道高不可过的墙呢。但我读了新华出版社出版的神州文化集成丛书。许抗生先生在《老子与道家》中,将老子以“道”、“德”为核心的基本思想归纳为八个方面。即道论——宇宙本原论与宇宙生成论,德论——物性论,主静论——以静制动的动静论,无为论——圣王论,柔弱论——以柔克刚的策略论,相反相成论——辩证法,涤除玄签论——直觉认识论,素朴谦下论——伦理价值论。这八论,不仅将老子的基本思想作了详尽的解释,而且对老子思想与道家的关系也作了令人信服的阐述。其实,研究老子的学者还是很多的,据说,河南省成立了老子学会,而且经常举办学术活动,涌现出一大批老学专家,可惜没有机会当面请教,也算一个遗憾。
在太初宫复道大同殿前,立着一块13.5米长、3.7米高的石碑,碑的正面为《道德经》全文,是由著名书法家贾起家书写的,碑的背面雕刻着老子的传说壁画,整个碑气势恢宏,设计新颖,在蓝天、白云、草坪、鲜花、绿树的映衬下,熠熠生辉。我站在碑前,反复吟颂“祸兮,福之所依;福兮,祸之所伏,熟知其极?其无正也。”“合抱之木,生于毫未;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无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辨若讷。”这一字字、一句句,真是充满了辩证法,难怪乎千古传颂,成为至理明言、醒世恒言、劝世良言。
《道德经》全书81章,在最后一章中,老子谆谆善诱地教育后人:圣人没有自己私积的东西,尽用来帮助别人,而自己反而富有,尽送给别人,自己反而越多。这不仅是有与无的辩证法,自私与无私的辩证法,也是老子自身做人的写照。据说,他骑的青牛曾吐出牛黄医好了函谷关人的瘟疫,他自己一生飘零,“为而不争”,公而忘私,“有余以奉天下”,为后人树立了光辉典范。他没有什么私积的东西,但他死后几千年,这么多人供奉他,这么多人怀念他,这么多人尊敬他,从这点上说,他又是一个最富有的人。
如果我们再把视野放宽一点儿,我们就会发现一个奇异的现象。公元前六至五世纪左右,在世界的东方几乎同时出现了三位伟大的思想家。这三位伟人就是古代中国的老子、孔子和印度的释迦牟尼。老子和孔子都是中国春秋末年人,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死于公元前479年,孔子曾经向老子学习过周礼,据《史记·老子列传》记载,孔子曾“问孔于老聃”。释迦牟尼的生卒年大概是公元前565年,入灭于公元前486年。所以说,老子、孔子、释迦牟尼可说是生活于同一时代,更巧的是,三位思想家不仅生卒年代如此相近,而且他们各自所创建的学说,又都在古代的中国得到了交流、融合与发展,并形成世界性的东亚文化。所谓东亚文化,这主要就是指释迦牟尼所创造的佛教、老子为代表的道教、孔子所开创的儒家思想,这三股强大的思想潮流,一般称之为“儒、佛、道三教”,它们三者互相影响,互相补充,互相促进,可以说,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就是儒、佛、道三教互相促进、互相融合,又互相纷争的历史。
我凝视着嵌有太极图的关门,回味着杜甫“东来紫气满函关”的美妙景象,油然产生了一种新的体验。那些思想超越了自己所在时代的真正伟大的人物,也许在当时他们是暗淡的、寂寞的,他们往往是在没有光华的日子进行着灿烂的创造,而正是有了他们的创造,历史的车轮才快速地辗过关口,走向美好的未来。
一切都过去了,今天的函谷关一片宁静,惟有人类劳动的声音在这里回响。我为与先哲踏上这同一块土地而兴奋,为华夏产生过这样优秀的思想家而骄傲,是他们不辞劳苦,上下求索,才留下了如此丰厚的财产……
主办单位:灵宝市函谷关旅游网 地址:河南省灵宝市函谷关
QQ群:110964728 电子信箱:hanguguan#126.com(将#换成@)
备案序号: ICP备05027007号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11 HANGUGUAN.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