函谷关与老子品茶
国庆假期因女儿在校上课,无法去较远的地儿游玩,就和家人驱车去了当天可以返回的河南洛阳。这个时令去洛阳无牡丹可赏,只能去看看白马寺和龙门石窟。
车出了陕西潼关就到了河南灵宝。在灵宝境内高速公路沿途看到不少函谷关的巨幅广告牌,知道函谷关距离不远。说到丸泥可封的函谷关就想到了鲁迅先生故事新编中的小说《出关》,想起了老子骑青牛紫气东来。
那个曾做过漆园小吏后来做了周朝“守藏室之史”(大约相当于国家图书馆馆长)的李家老子,这位老先生在孔夫子两次拜访他过后就惶惶不可终日,决计骑青牛西去流沙躲避灾祸。
当他行至函谷关时却被他的一群粉丝热情挽留。为首的就是关长大人关尹喜。平日里如狼似虎盘查过往行人的官员们为何对老先生这般殷勤呀,其中原因好像不仅仅因为老子时任国家图书馆长,也不仅仅因为老子是个学富五车的名士。据说关长观天察地的功夫好生了得。老子西出函谷关时,关令尹喜望见有紫气从东而来,知道将有圣人到。后果然老子在此经过。刘向《列仙传》故事:“老子西游,关令尹喜望见有紫气浮关,而老子果乘青牛而过也。”后世传为成语:“紫气东来”,用以表示祥瑞的征兆。(唐.杜甫《秋兴》诗:“西望瑶池降王母,东来紫气满函关。”)。对于乘紫气东来的老子,关长大人毕恭毕敬,就连老子所骑的青牛也受到格外优待,被关长大人亲自牵到院中,除了吃到新鲜的草料,关长大人还特别吩咐手下将前天查扣的一袋黄豆也赏赐给了粘着些仙气的青牛。对部级干部李耳馆长除了好酒好菜招待,一心成仙得道的关长大人还奉献出了一杯金色的仙药。这在道经《天皇至道太清玉册》中有记载:“老子出涵谷关,令尹喜迎之于家首献茗,此茶之始。老子曰:食是茶者,皆汝之道徒也”。西周时,“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茶蜜……皆纳贡之”。巴以珍茶作贡于周朝,尹喜以贵物敬贵人,成为礼茶首创。
中国的茶,中国的茶文化,从一产生就与“道”结下了不解之缘。浸滛着道教精神和道教思想。“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陆羽《茶经》)。道教敬奉的三皇之一——农业之神,最先使用茶,是作为解毒的方子。“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以解之”(《神农本草经》)。神农为帮黎民百姓治病去痛,亲尝草木而多次中毒,终于寻茶得以解毒。并取名为“荼”,(今之茶)。除了解毒,人们又发现茶的其它药效,“茶叶苦,饮之使人益思,少卧,轻身,明目”(《神农本草经》)。壶居士《食忌》还说:“苦茶久食羽化,与韭同食,令人体重”。“茶通仙灵,久服能令升举。然蕴有妙理,非深知笃好不能得其当”(罗廪《茶解》)。能羽化轻身的茶,也许正是竭力寻找长生之药的奉道之士所发现。“茶乃养生之仙药,延龄之妙术”,被誉为“草木之仙骨”。《山海经西山经》载曰:“玉膏所出,以灌丹木。丹木五岁,五色乃清,五味乃馨”。这种长生不死的丹木,当然是想成仙得道者的追求。自庄子阐发神仙“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后,“仙能飞行云中,神化轻举”“老而不死”,就一直鼓舞着世间的执着追求者。被称为“神仙道教”的信奉者们,或认为饮露能身轻腾飞,或认为服食草木能飞身轻举。“或食元气,或茹芝草”(《神仙传彭祖传》),寻药食草者不计其数。“玄中草木不知黄,甲子初开浩刼长”,“我生求羽化,云中采药蔬”。草木仙药众多,茶也应在其中了。茶博士陶弘景《茶录》记云:“苦茶轻身换骨,昔丹丘子,黄山君服之”,可见远古的仙人早已服之。东汉的葛玄就亲自开垦了一个“茶圃”,种茶饮茶以养生。道教服食至后来,越分越细,计有草木类,金石类等。 茶在养生中的功效重要的是养形。茶“久食令人瘦,去人脂”,“除烦去腻,凡肉之在齿间者,得茶漱涤之,乃尽消缩”(明顾元庆《茶谱》),而牙齿却渐渐坚实。故明屠隆说:“茶之为饮,最宜精形修德之人”。道教以方仙道为首的养形派,认为神依形生,形靠神立,养命固形形神皆合方为康健。因此重视医药炼养,服食是其主要方术之一,“乃服药有益,乃成仙”。草木是外养之精华,茶当然为首选之药。道教始祖张道陵也曾在“昌利山采服五芝众药,在隶上山始授弟子养形轻身法”。
却说老子受到关尹喜如此款待,自然要对主人有所表示,就将自己多年的研究心得写就道德经五千言,留给了关尹喜。因了一杯茶的缘故,中国道教的旷世经典就这样诞生了。关于道德经的问世,还有一种说法。说老子因为感激关尹喜的茶,便携了想成仙得道的关尹喜继续西行,来到陕西境内秦岭北麓的楼观台(今周至县东南15公里的终南山北麓),此地风景幽美,依山带水,茂林修竹,绿荫蔽天.古籍赞美它:"关中河山百二,以终南为最胜;终南千峰耸翠,以楼观为最名。" ),因这里山清水秀遂结草而居。老子在此著《道德经》授关尹,后人将老子授关尹《道德经》的地方称为“说经台”。道教的楼观派就尊关尹喜为祖师,尹喜之弟尹轨传经于梁谌,后数传至尹通。到了元代楼观派归于全真道。
说了函谷关的仙缘,还不能不附带说说函谷关的雄关难越。作为古代秦国的东边门户,函谷关确实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险俊。据说六国联合抗秦,就是因为无法越过丸泥可封的函谷关,而终于成就了秦的一统霸业。汉高祖刘邦借助鸡鸣狗盗之流轻取函谷关,最早进入关中称王,最终打下刘姓江山。据专家考证河南境内现有三处函谷关。一为秦函谷关,在河南灵宝县境内。一为汉函谷关,在新安县东一华里的地方,又名新函谷关,为汉武帝时的楼船将军杨仆所建。当时都城在长安,人们以居关内为荣,居关外为耻。杨仆是宜阳人(当时宜阳属新安),耻为关外人。便上书汉武帝,于元鼎三年(公元114年),尽捐家资,将函谷关迁于新安。此关楼目前尚存。还有一处是魏函谷关,在秦函谷关北约十华里的黄河岸边。史书上说,汉献帝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曹操西征张鲁、马超路径弘农,见函谷关古道崎岖难行,粮草转运困难,命大将许褚于黄河岸边另辟新道,即当年的“曹操运粮道”。魏正始元年(公元240年),弘农太守孟康在运粮道的入口处新建关城,号大崤关,又名金陡关,后来人称魏函谷关。此关的关楼毁于抗日战争时期。
主办单位:灵宝市函谷关旅游网 地址:河南省灵宝市函谷关
QQ群:110964728 电子信箱:hanguguan#126.com(将#换成@)
备案序号: ICP备05027007号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11 HANGUGUAN.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