函谷关与老子
我参观过一些名胜古迹,但留下的印象并不很深。前不久游览的一个地方------河南灵宝函谷关,其神气与内涵却深深吸引了我。
那天早上,我们的车从三门峡出发,向西南而去。由于道路崎岖,我们坐在车上,像坐在筛子上一样,被车推过来揉过去,甚是难受。大约走了几个小时的路程,一位同志喊到:“前边就到函谷关啦,咱们参观一下吧”。“函谷关?”我的心一阵激动:以前只是上学时从书本上看到过关于函谷关的故事,没想到故事中讲述的那个地方突然降临了。书本上说,灵宝之故关,为战国时所置。因关在谷中,深险如函得名。东自崤山,西自潼津,通称函谷,有天险之称。课文《苏秦始将连横》讲述了当年纵横家苏秦,联合山东五国合纵抗秦,至此败还的故事。当初看这篇课文时,书中的地名和故事中的主人公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们下的车来,买了门票,从函谷关口登上高处,极目远眺,但见四周高低起伏,沟壑纵横,真是关卡要地。若从关口处看,那连绵的土丘以及道道深渊显得神秘诡谲、深奥莫测。身在谷中,两旁的土丘高耸入云,一条狭窄的小径斜斜的伸向远方,望不见尽头。那黑戚戚的树丛仿佛埋藏着百万雄兵,蕴藏着无限的杀机。我蹲在一座高大的土丘前,仔细观察着土丘的一个侧面,想要从中搜寻出二千多年前古人在此留下的厉兵秣马的印记。更令我没有想到的是,此关还与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智者---老子有关。出的函谷关关口,只见迎面耸立着一位老人骑着牛的塑像,旁边的一座房子上书有“紫气东来”的横匾。导游告诉我们,那是一个关于老子的故事。两千多年前,做腻了官的老子看破红尘,弃官归隐山林。他告别繁华似锦的都城,骑着青牛向西部大山而去。老子是圣人不是凡人,所以他走到哪里,五彩缤纷的光环就跟在那里。当时函谷关令尹喜朝东而望,忽见紫气冲天,便知有智者途径此处,不一会儿,果然老子乘青牛而来。于是他把老子拦住,在近乎强迫的情况下,令老子著书。《史记》上说:“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巨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我一边聆听着导游的讲解,一边注视着后人修建的当年老子著书的建筑,脑海里像过电影似的闪现着老子洋洋洒洒,笔走龙蛇,五千之言一挥而就的情形……最后导游讲到,如果没有函谷关令尹喜慧眼睿智,一部天才而包含智慧的伟大著作《道德经》(又称《老子》),就不可能诞生,整个中国文化和哲学的历史必须重写。我们听后都点头称是……
《道德经》言简意赅,博大精深,内容极为丰富。在这五千言中,老子以其渊博的知识和独特的视角,对万物的形成,万物的本源,国家的治理,进行了天才的猜测和生动的描述,他提出的“道”、“自然”、“无为”等等著名的概念,成为中国哲学的基石。在这本著作里,他提出了以“人为本”的人生观。他说:“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这句话是说贤达贵人是不能离开卑贱的老百姓的,身居高位的人是以位置不高的人为基础的。从人本思想出发,老子要求统治者要关心人、爱护人,维护人在社会中的地位。他说:“圣人长无心,以老百姓之心为心”。就是说,圣人应没有私心,应想老百姓之所想,急老百姓之所急。在老百姓衣不蔽体、食不饱腹的社会条件下,老子对圣人治理国家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那就是“无为而治”,使老百姓“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老子是尊重人的人格的,他认为,对老百姓人格的尊重,是“道”的要求,是自然而然的事。他说:“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从人本思想出发,老子对当时给老百姓生命财产带来严重后果的战争,持反对的态度。他说:“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他提倡“损有余而补不足,”“天道无亲,常与善人。”意思是说,人天生应该是平等的,天对人无亲无疏,是善良的;人对人也应以善良为本。在这本著作里,他还提出了这样的辩证法,如:“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有无相生,难易相成”……
回到车里,我还在思考,老子在当时生产力低的情况下,能对如此复杂深奥的问题作出如此精辟独到的解释,真不愧为圣人也!
主办单位:灵宝市函谷关旅游网 地址:河南省灵宝市函谷关
QQ群:110964728 电子信箱:hanguguan#126.com(将#换成@)
备案序号: ICP备05027007号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11 HANGUGUAN.NET